9月24日,在全国首个科普月来临之际,我校建筑与艺术学院、丝路艺术研究中心顺利在古民居举办“古物今用—中国竹编铃铛的妙用”主题活动。宁波市工艺竹编传承人叶商杰大师应邀现场指导,40余名各专业师生共同参与,在科普传播与非遗创新的碰撞中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活动现场,叶商杰大师科普了竹编铃铛的由来、制作过程和主要功能,并以此为载体诠释“古物今用”的核心理念:“传统竹篓因体积庞大、功能单一逐渐退出日常生活,而将这一器型进行改造,既保留经纬编织的精髓,又通过添加铃铛、流苏等现代元素,使其成为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的时尚单品。”在叶大师的指导下,师生们将浸染过的竹篾编织成直径约5厘米的圆形铃铛造型,并嵌入铜铃、串珠等配件。当这些亲手制作的作品悬挂于古民居梁柱间时,微风拂过,竹铃轻响,传统空间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独特韵律。
室内设计3214学生曹杨表示:“亲手将竹篾变成会响的铃铛,让我第一次了解到铃铛的完整制作过程,也感受到非遗再创造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活文化’。希望学校多举办类似的活动,让我们学生可以在有趣的活动之中学习到有用的科学知识,提升非遗文化认知。”
此次活动通过“科普+非遗”模式,构建起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创新桥梁。一直以来建筑与艺术学院发挥专业特色,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与社会热点,开展各类主题非遗文化活动,提升文化育人质量,努力培养出有高度责任感、深厚文化素养和过硬专业知识的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