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新时代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活水。
11月9日,宁波市社科界第十届学术大会学术活动之一“非遗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学术论坛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盟大厦二号报告厅隆重召开。本次学术论坛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社科联、宁波非遗文化教育与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主办,建筑与艺术学院(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宁波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承办,丝路艺术研究中心、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协办。本次学术论坛以“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创新、非遗发展”为主题,深度聚焦非遗教育与产业创新发展的“传统与现代”“数字与未来”。
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处处长杨冰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杨林生、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岚教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周丹教授等出席了此次会议的开幕式。本次学术会议特邀宁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任君庆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夏开丰副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王静艳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油画家吕洪樑副教授、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张杰教授等一批来自全国高校从事非遗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就非遗艺术、非遗教育、非遗创新、非遗产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论分享和实践交流。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胡成明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胡成明教授首先对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媒体朋友、老师们、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感谢。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学会处杨冰峰处长、宁职院副校长杨林生教授先后致辞,并预祝“非遗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杨冰峰处长指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多年来深耕非遗文化领域,为宁波区域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贡献了“宁职智慧”。希望今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社科联及非遗基地在“把握发展定位”“突出平台优势”“建设学术高地”三个方面继续努力,持续推动宁波非遗文化事业的有序发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杨林生教授代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向各位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在非遗文化教研与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绩进行了回顾并给予肯定。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学术论坛,能够更加明确宁波地域非遗教育的发展方向,深入探索非遗传承、非遗创新的有效路径与策略创新。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丝路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宁波哲社非遗基地首席专家万剑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宁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任君庆教授以《职业教育与非遗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学术报告。任教授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对非遗教育理论有独到的见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要重视对非遗文化的传承。目前非遗传承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实局面,要着重培养非遗项目的管理运营者、非遗文化的代言传播者、非遗项目的职业工作者三类人才。报告中强调了职业教育要发挥非遗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要充分结合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开发、构建非遗传承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非遗传承师资队伍等。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王静艳博士、副教授以《变化与统一——汉字易读性的权衡》为主题进行学术报告。汉字,是中华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非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更是每个中国人的知识和文化基础。作为深耕汉字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王教授,从自身的职业、日常工作为我们阐述了精彩的汉字非遗研究内容。在报告中,讲述了汉字字体创写技艺是我国重要的非遗技艺,是汉字美的重要表现形式。该报告以字体设计中的易读性为问题导向,提出影响汉字阅读、识别的因素以及字体设计的内外结构等问题,总结出汉字外轮廓的识别特征为汉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油画家吕洪樑副教授以《从国立杭州艺专看“中西融合”理念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学术报告。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是促进全球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报告紧密围绕“国立杭州艺专是如何将‘中西融合’理念应用到学院的美术教育当中”这一教学革新,详细剖析其背后的思想主张、办学宗旨、教学举措及课程设置等问题。对当时“中西融合”的学术思潮进行总结,展现了20世纪中国传统绘画在西方现代绘画影响下的创新、突破与发展面貌。如何深度思考在职业教育中进行中外教育交流,促进非遗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是当下教育工作者可以不断探索的问题。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徐俊杰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非遗工作坊》为主题进行学术报告。该报告系统介绍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办学历程。目前学校形成了非遗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平台、创业孵化平台、非遗工作坊等,并且不断加强在非遗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研究和实践。未来,学校将会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力度,为更好的职业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夏开丰博士、副教授以《观物法与中国绘画空间现象学》为主题进行学术报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夏教授指出“观物法是指在某个历史时期出现的与某个文化环境相适合的一套视觉模式或视觉体制”。观者结合位置与透视法则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审视,从而得以体会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一定绘画空间中的显现与表达。这对从事非遗艺术、非遗绘画工作深有启发。
宁波财经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张杰教授以《畲族“意符符号”的符号学解析及文化溯源、历史流变与时代创新》为主题进行学术报告。张杰教授长期以来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畲族非遗文化是其一直研究的重点方向。张教授通过符号学研究理论,对畲族“意符符号”、畲族历史文化进行分析与解读,追溯畲族文化的形成源头、传播媒介及文化表征,继而揭示出畲族文化在现代重构中的困境、突破与传承等问题。这些内容对少数民族非遗艺术研究有很大的启发。
本次学术论坛,为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从事非遗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非遗传承人搭建了一个“文化交流、学术共享”的优质平台,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宁波地域非遗研究、扩大宣传非遗高质量发展成果、创新发展非遗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